跟許多人想要踏入程式交易的人一樣,除了自己必須有投資策略外,將策略轉換成訊號的軟體也很重要。雖然對於軟體的學習不會困難,為了能夠專心發展策略,避免過多資訊轉換平台造成交易困擾。個人還是選擇比較方便與券商連線的套裝軟體,來做程式交易的開發平台。

果然,專屬策略開發的平台,比Excel要來得簡單許多,可以透過內建函數的使用,將一些指標加以定義範圍後,再以不同的條件限制,來發展自己的策略。系統內的資料也確實地能將策略做歷史績效驗證。

大多數的人剛發展出第一個策略時,一定覺得自己滿厲害的,不過,必須看到報告後才會發現,策略仍然有許多可以修飾的地方。以下先舉一些方向來跟大家分享。

首先,購買商品的週期定義,會影響到進出場的時間頻率。舉例來說說,如果以日K來做週期,當訊號點到了,可能無法馬上進場,而必須等到當天收盤,或者是第二天才會進場。除了週期的變化外,使用多項指標設定條件,可以增加進出場的穩定度,當多筆條件成立下,才做進場動作,這樣的作法,進場頻率會降低,但是,卻可能降低虧損的風險,這些技巧,都必須靠實際投入的經驗來做調整,在接下來的文章中,會陸續提出來。

對於開發策略者而言,有了第一個策略驗證後,先急著馬上連線,因為我們一直不斷的提到,策略產生的報告是過去的績效,無法保證未來的走勢,所以,這些剛出爐的策略,仍然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修正,才能夠何時可以正式上線。

在踏進「程式交易」領域後,我發現電視上的名嘴說的一些指標並非空穴來風,多多少少還是有所依據的。只是,過去電視上的解盤,並未呈現完整系統運算的方法,因此,我們無從去判斷與驗證是否正確。所以,套用名嘴的策略時,總感覺不是很踏實。在實際用開發平台與驗證後,才會發現這些指標的奧妙,並可從中修正此策略不如預期之處。比方說,若該策略使用的邏輯,已經廣為一般投資人使用,往往會開始有鈍化的跡象,一旦策略產生鈍化,獲利將明顯不如預期,甚至於會有虧損的風險。遇到這種現象,就必須嘗試加入其他條件做濾網,讓訊號與其他投資人有所差異,或者提早啟動搶單,或者是提高啟動的門檻,降低無效的進場所帶來的虧損,如此,才能發展出可信度高的策略。

在此,還是需要提醒使用「程式交易」的投資人,策略是必須要去觀察驗證後,才能放心的連線,否則,就會跟大多數初次入門者一樣,一啟動連線,就開始虧損喔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包丹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